查看完整版本: [-- 日本文化 --]

贯通日本社区 -> 日本文化 -> 日本文化 [打印本页] 登录 -> 注册 -> 回复主题 -> 发表主题

<<   1   2  >>  Pages: ( 2 total )

小嗲 2004-10-28 15:38

日本文化

肉食禁令






促使日本走向近代化的明治維新時,明治天皇才十五歲。而將政權轉讓給明治天皇的德川十五代將軍德川慶喜,當時才三十歲,在位僅一年。

明治維新的主要人物都很年輕:大久保利通三十八歲,木戶孝允三十五歲,福澤諭吉三十三歲,大隈重信三十歲,陸奧宗光二十五歲,西園寺公望二十九歲。或許,年輕,正是改革社會的原動力。

五年後,混亂的社會逐漸穩定,明治政府才解除持續有一千二百年之久的「肉食禁令」。只是,即使禁令被解除,國民也無法馬上習慣吃肉食,於是,明治天皇只得以身作則給國民看。

不過事實上,明治天皇很討厭吃肉。但是因為得跟西方人接觸,又得示範給國民看,才勉強在公眾場合吃食肉類。

天皇,實在也很難當。現在的天皇,生活得更鬱悶;不但不能掌權,一舉一動都得聽「宮內廳」的安排。幸好,天皇至今仍是日本人的精神支柱。


小嗲 2004-10-28 15:39
第一輛腳踏車

美國進口的第一輛腳踏車出現在日本時是明治三年(1870)。當時的腳踏車都是木製的,後輪比前輪大,人騎在上面,必須用腳邊踢地面邊前進,比走路還累。

起初被稱為「自在車」、「台人車」、「自轉車」等,明治十年(1877)才被統一成今日的「自轉車」。價格當然非常昂貴,根據記載,明治十六年(1883)時,一輛腳踏車的價格是三百圓。而當時警察的初次任職月薪是六圓,組長最高月薪也只有五十圓。可見腳踏車對一般小市民來說,是高不可攀的奢侈品。

日本國產第一輛腳踏車於明治十二年(1879)上市,因為也是木製的,無法普及。真正的國產鐵製腳踏車是明治二十六年(1893),一家獵槍廠商製成的,除了輪胎以外,全是自家製的。

汽車駕照制度則始於明治四十年(1907),第一位考上駕照的是三井財閥家的司機。女性呢?這就得等到大正六年(1917)時才出現。不過,想想,日本於八十年前便有女性在開車了,日本女性在亞洲是不是也算很先進?(絕無輕視其他亞洲女性之意,請別誤會。)


小嗲 2004-10-28 15:40
莫西莫西

電話是1876年美國發明的。第二年,發明者本人就到日本宮內廳實地表演給皇家看。

1890年時,日本一般平民才開始使用電話。最初是東京和橫濱,據說當時申請電話線的人,僅有二百三十多人。

但是當時日語中沒有可以代替「哈囉」的詞,於是曾在美國專門研究電話的一位叫加藤木的專家,便創造出「莫西、莫西」這個詞以代替「哈囉」。

不過,「莫西、莫西」雖然被創造出了,起初還是無法立即普及,於是有人在打電話時喊著「喂、喂」,然後接電話的人才回說「嗨,有什麼事嗎?」數年後,電話的回應詞才被統一成「莫西、莫西」。

現在一般說來,日本人在打電話給人家時,第一句會先報出自己的姓氏,再問對方是不是某某家,若沒打錯,才報出要找某某人或有某某事等目的。接電話時,第一句也是先報出自家姓氏。很少有人會在第一句就說「莫西、莫西」的。「莫西、莫西」是在中途聽不到聲音,或沒人反應時才會用到。不過,大哥大普及以後,一般通常都是先喊出:「莫西、莫西」,因為接電話的一定是你想找的對象。

家中只有女人或母子家庭,通常比較警惕,接電話時只回聲「嗨」,聽完對方報出自己姓氏或目的時,才表明身份。


小嗲 2004-10-28 15:41
跪坐的規矩

相信有不少人都知道日本人跪坐的習慣。而且,這個習慣似乎是日本人的專利。雖然現代日本年輕人從小就過慣椅子或是沙發生活,不過造訪人家時,若是被請進和室(榻榻米房),除非主人關照說可以改為隨意坐式,要不然還是得乖乖跪坐在座墊上。

據說,這種跪坐方式,始於室町時代(1336–1573)末期,在這之前,日本人的坐法跟韓國人相同,男人是盤坐,女人是豎立著單膝半跪坐著。後來茶道茶室被設計為很小一個房間,盤坐會碰到鄰人膝蓋,才改為跪坐方式。另一種說法是,室町末期的女人和服下擺變成直筒式,無法保持豎立單膝的坐法,才改為跪坐的。

造訪日本人家被請進和室時,一般來講得在房外先跪坐著,雙手平貼在膝下,一邊打招呼一邊行個深禮,進房後跪坐到座墊前,也得行個禮道句「失禮」。當然啦,熟悉的親朋好友是不會講究這麼多,不過即使是親朋好友,在進房與退房前,也得行個輕微的禮。而且,腳不能踏在門檻上。這在自己家也是一樣。

其實這是一種日本式境界通行儀式。日本各地鄉村的村境,一定都有地藏菩薩,村人進出時都會在地藏菩薩前合掌祈求旅途平安,或報告已平安回來等事。這種習俗縮小至家或房間的單位,就變成上述那種外國人可能會感到煩冗的禮儀。

不過,這種境界通行儀式,並非只是日本民族才有。阿爾卑斯山或安第斯山脈等全球主要山脈的山頂,都留有許多古代祭奠遺跡。古代希臘的斯巴達王(Sparta),善於打戰,但是每逢遠征時,也都會在國境祭拜宙斯神,占卜勝敗。

只是,將這種境界通行儀式不憚其煩地搬到家中的,大概只有日本人吧。


小嗲 2004-10-28 15:54
我要當電車車掌

明治23年(1890),日本國民在東京上野公園第三回內國博覽會會場中(明治政府為振興國內產業所開辦的產物博覽會,始於1877年東京上野公園,終於1903年第五回大阪博覽會),首次目睹路面電車,那時只是試車而已,並未真正在一般路面行駛。

五年後的明治28年(1895),京都才出現第一輛實際在路面行駛的電車。為什麼是京都,而非東京?因為電力的關係。日本最初的水力發電廠是京都蹴上發電廠,明治24年(1891)時才開始利用琵琶湖的水力發電。所以第一輛路面電車出現的地點便非京都不可了。再說,京都的道路是棋盤格狀,正適合電車行駛。

而且當年京都正在舉行第四回內國博覽會,路面電車剛好可以用來輸送參觀者。規定搭乘人數是十六人,時速八公里。好像騎自行車比較快,不過在當時非常有人氣。可笑的是,駕駛座在車廂前面,沒有頂蓬,駕駛員於下雨天得穿著簑衣,不怕雨、不怕風地前進。更可笑的是,電車上竟沒有電燈,所以夜晚時,駕駛員身旁會出現個打工少年,提著窄長的燈籠照亮駕駛盤。若是下雨天的夜晚呢?喔,不敢想像,大概會掛出「由於不可抗力之因,本日停駛」的牌子吧。

地下鐵是昭和二年(1927)12月30日出現的。東京的上野與淺草之間,距離僅有二公里多,由於是採用「自動剪票口」,乘客只要丟個十錢銅板,剪票口便會自動打開,因此開工不久馬上成為東京的新名勝之一。

昭和時代初期,有大半以上的日本兒童,作文會寫說:「長大後要當電車車掌」。當然這夢想並非人人都能實現,所以,一、二年前市面出現電車虛擬CD時,據說竟成為不為人知的暢銷品之一。誰會買啊?就是這些不能實現孩提時代的夢想,長期景氣低迷的現實生活又苦不堪言,只好於休假日躲在電腦前假想自己是電車車掌的歐吉桑們嘛。

平成時代的日本兒童呢?目標當然是宇宙飛行員。至於他們的夢想會不會實現,只能聽天由命了。不過,有一個昭和時代的兒童,實現了平成時代兒童的夢想。他是:若田光一。


小嗲 2004-10-28 15:55
武士道

何謂「武士道」?

有不少網友寫信這樣問我。只是「武士道」並非三言兩語便能解釋清楚,於是一拖再拖,直至今日。

何謂「武士道」?

新渡戶稻造博士在他的著書《武士道》中說:武士道即對自己的良心要負起「恥」的責任。

日本文化是「恥」的文化。「恥」,就是不可做出丟臉的事。遭遇天災導致社會大混亂時,很少有日本人會乘隙為非作歹,正是這個「恥文化」的作用。在指定的日期、指定的時間內,乖乖送出瓶、罐、可燃、不可燃、再利用等被分類得一清二楚的垃圾,也是這個「恥文化」的作用。

這是一種無形的社會枷鎖,在日本,比法律更有力。日本是島國,一旦遭受社會遣責,便無立錐之地,除非你去跳海。所以日本人自殺案件很多。自古以來,日本就有「村八分」這種無形的枷鎖存在,這是一種全村都與其斷絕交往的制裁,也正是「恥文化」的基石。所謂「村八分」,剩下的「二分」是婚禮與喪禮,表示除了此「二分」外,其他活動均不讓你參與。

何謂「武士道」?

簡單說來,是:武士為了維護自己的名譽,性命隨時可化為鴻毛。

武士社會的規律非常嚴格,武士家庭的教育也極為嚴厲。男子若不幸生為武士家子弟,從小就得學習「忍」。「忍」字是「心上有刃」,用刃壓抑心(自我)。沒飯吃要忍、沒電視看要忍、沒老婆可娶要忍……凡事都要忍,待父母判斷出孩子於任何處境均能克己時,才進一步教導武術與其他技能。

為什麼得先學習「忍」?因為武士一出家門,隨時都有喪命的可能性。尤其是戰國時代,走在路上,彼此稍微看不順眼,當場就拔刀嘶殺,若非從小就訓練有成,恐怕有幾條命都不夠。所以武士出門時都靠左走,以免與別的武士迎面相逢。現代日本的車行道都是左側行駛,也是有歷史根由的。

正因為武士隨時都有喪命的可能性,日常生活才非常注重「生」。如何活得更有意義?如何完滿地了結自己的「生」?如何在臨死時能走得無悔無恨?這些問題都可說是生為武士的終生課題。

也正因為日常生活非常克己,為了維護自己的名譽,武士隨時都可將性命拋出。

那麼,一般庶民跟武士道完全無關嗎?好像也不是。江戶時代的私塾,課本裡就有《武士道》教材。所以一般庶民也是從小就浸泡在「武士道」精神中的。

第二次大戰後,日本民不聊生,糧食都是配給制,幾乎所有的都市居民均靠黑市糧食撐過來的。但是有一位法官(山口良忠),秉著自己是審判罪人的身份,不能以身作則做出違法之事的原則,雖然不禁止妻兒們購買黑市糧食,自己卻固守紀律,結果活活餓死。這正是一種「武士道」精神。

第二次大戰期間,「武士道」被軍國主義者歪曲成「絕對服從」。不過,真正的武士,即使是君主的命令,只要認為君主有錯,仍是會以死來抗拒。武士的切腹行為,是一種淨化魂魄的手段。當時的武士思想,認為死的方法越壯烈,魂魄便能昇華至更高尚的階層。作家三島由紀夫選擇切腹自殺手段,也是基於這種武士精神。

何謂「武士道」?

總結一句話:賴活不如好死。


小嗲 2004-10-28 15:55
和服包包的美學

有人問:日本女人和服背後那個包包,有什麼作用?

其實那不是包包,是腰帶的打結。桃山時代(1582-1600),豐臣秀吉積極倡導海外貿易,招引許多傳教士遠渡重洋到這個東方極地島國。當時日本人見傳教士的外袍是用繩子狀的帶子繫住的,很感興趣,紛紛模仿,日後又受朝鮮傳統服的寬腰帶影嚮,才逐漸演變成今日和服那種包包結腰帶。

最初只是將編成繩子狀的帶子,層層纏在身上而已。這是名古屋繩帶與博多繩帶的起源。江戶時代才改為寬腰帶。本來也只是三、四公分寬的腰帶,後來漸漸加寬,成為今日需折兩半纏在腰上的腰帶。但是這種纏法會隱沒女性的三圍,變成上下一般粗的圓柱形身材,於是女人們便想出在腰帶上打結的方法,並且盡量讓打結靠近胸部,以強調曲線。

和服腰帶的打結,起初也跟全球所有男性皮帶一樣,結在正面,打結也很小。不過腰帶本來的目的就是想引人注目,只好越打越大,最後大到看不到腳趾,走起路來像挺個啤酒肚子。又因這樣一來行動反而不方便,江戶時代初期,日本女人乾脆來個史無前例的服飾造反,將腰帶的打結搬到背後。並將西方婦女不可欠缺的項鏈、胸針等裝飾品,全改頭換面成為繩帶或是其他,統統裝飾在前面或背後的腰帶上。所以請別小看那個包包,那個包包其實很有學問的,細看之下,能看出妳出身良好或是貧賤。穿和服時,也通常不能戴其他閃閃發光的首飾。

另外,和服下擺的風花水月花紋,走動時會如何擺動、會增添多少女人的韻味,都是經過細心研究後才被設計出的。在這些花紋上,又該繫上何種顏色或花紋的腰帶與繩帶,也是一門非臨時抱佛腳便能暗記住的美學。


小嗲 2004-10-28 15:56
「子」與崇日心理

日本女人名字末尾常見「子」這個字。據說,這個「子」是古時宮廷貴族社會喜好為女子取的名字。明治維新以後,一般庶民才開始流行開來;昭和時代以後,過半數的女子都是某某「子」。

為什麼會衍生這種風俗?因為平安時代(794-1192)盛行陰陽五行,謂女性是「陰」,「陰」又是「穴」,是四次元的冥府,創造萬物的根源世界。而這個「陰」的方位是「子」,以時間觀念來講,「子」是一天的結束,也是一天的開始。所有嶄新的事物,都是從這個四次元世界創造出的,而「子」的中心存在,正是女子。

有些人認為在網上取名某某「子」是一種令人唾棄的崇日心理。其實也不必這麼小心眼,翻翻統計,日本女子的名字排行榜,在明治末年大正初年(1912),第一名是「千代」(ちよ),翌年以後,才讓位給「正子」(まさこ)、「靜子」(しずこ)、「文子」(あやこ)、「幸子」(さちこ)、「久子」(ひさこ)、「和子」(かずこ)等「子」族的。

這些「子」持續到昭和末期,昭和55年(1980)開始,榮登排行榜前十位的是「美咲」(みさき)、「惠」(めぐみ)、「愛」(あい)、「彩」(あや)、「舞」(まい)、「瞳」(ひとみ)、「楓」(かえで)、「萌」(もえ)等單字名。其中「愛」連登寶座有八年之久,「美咲」持續了六年之久。

去年的排行榜前十名是「萌」、「美咲」、「優花」(ゆか)、「舞」、「彩乃」(あやの)、「葵」(あおい)、「七海」(ななみ)、「玲奈」(れいな)、「明日香」(あすか)、「未來」(みらい)。或許有人會奇怪,怎麼取這麼俗氣的名字?這些名字都要用日本音來唸,才能理解字義中的豪爽與隱含在內的父母期待。

正因為我知道日本女子名字的變遷,所以偶爾看到有人提及「子」字跟崇日心理的關係留言時,總是會偷偷苦笑。孔子、莊子、老子等聖賢,可能也會在地下搖頭嘆道:只知其一,不知其二,唉,孺子真是不可教也。


小嗲 2004-10-28 15:56
女子勝男子一籌

與日本女子的名字比起,男子的名字就遜色多了。大正時代的排行榜前幾名都是「正一」(せいいち)、「正二」(せいじ)、「正三」(せいぞう)、「一郎」(いちろう)、「三郎」(さぶろう)、「秀雄」(ひでお)、「正雄」(まさお)之類的。不必動用任何一條腦筋,聽到名字當下就能猜出對方在家排老幾。

昭和時代五十年間卻都是單字名,「清」(きよし)、「勇」(いさむ)、「明」(あきら)、「勝」(まさる)、「博」(ひろし)、「誠」(まこと)、「浩」(ひろし)之類的。1980年開始才又出現兩個字的名字,「大輔」(だいすけ)、「直樹」(なおき)、「大介」(だいすけ)、「健太」(けんた)、「翔太」(しょうた)、「大樹」(だいき)、「拓海」(たくみ)等。

去年的排行榜前十名是「大輝」(だいき)、「海斗」(かいと)、「翔」(かける)、「翔太」(しょうた)、「大地」(だいち)、「大樹」(だいき)、「拓海」(たくみ)、「一輝」(かずき)、「涼太」(りょうた)、「匠」(たくみ)。嗯,男子的名字,左看右看總是感覺不出有父母為女子取名時那種細心與創意。

在日本,女子與兒童同等,被列為應當受保護的階層。聽起來很令人動容,卻被女權擁護者叱為是一種不平等待遇。說來台灣女子或許不相信,因為今年四月開始,日本女子才被允許可以任意加班或出差。

以前,我曾在N.T.T.(日本電信局)上班,專門編輯電話簿,每逢忙得人手不足必需加班時,晚餐由公司負責,編輯部全體員工會留下來加班。但是女子只能加班到八點,再讓公司的專車送到車站各自歸家,男子得繼續留下加班到十一點。正因為有這種保護條例存在,日本女子即使能力不輸於男子,也是很難升任主管。

至於日本婦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是不是真的很低這個問題,我曾經聽過一位嫁給日本人的美國婦女這樣說:「誰說日本婦女地位低?在家掌握著經濟大權,連丈夫的零用錢也管得緊緊的,又不用參加丈夫在外的任何交際應酬,這對美國一些婦女來說,簡直是個夢想。」我聽後,首次知道,原來也可以這樣想。

在外國人眼裡看來,日本男人一般是大男人主義,女人也一般都很順從。不過,那是明治、大正時代的遺風,敗戰以後的日本夫妻關係,正如十個指頭各有長短一樣,其實是各色各樣的。

女子在社會上的地位較低,倒是真的,因此當父母的才會用心替女子取名字吧,祈望她們能「明日香」,能有「未來」,能開出一朵美麗的花,能「舞」出一個漂亮的人生。


小嗲 2004-10-28 15:57
遞嬗中的日本年輕世代文化

日本的所謂「年輕人文化」,嚴密說來,是戰後才形成的。戰前,文化先驅或是推波助瀾者通常是一些知識份子,換句話說,也就是成人在主導文化。戰前,乃至更早的時代,年輕人是無法也無力主張自我的存在,甚至是一群沉默的弱者。戰敗後,所有的既成概念與舊有體制,全部瓦解,使得何為「是」?何為「非」?都沒有一個標準規範可以遵循,整個社會呈現出一種「失重狀態」,人人無所適從、無法可循。

日本戰敗那一年,上野車站每天都會出現餓死者,最多時一天有六個餓死者。翌年,斑疹傷寒、天花、霍亂等惡疫猖獗,全國死亡人數總計高達七千。一九五零年韓戰爆發後,混亂的社會才急遽收束,人們努力地構築「戰後市民社會」,往「秩序」之路邁進;年輕一代的卻我行我素,有的躑躅不前,有的暗中摸索自我的秩序……,總之,他們不再盲目跟隨大人們的足跡了。這正是「年輕人文化」的醞釀期。

「年輕人文化」的開創始祖是「太陽族」。現今稱謂新生一代為「某某族」的標籤詞句,也是自此而來。「太陽族」出現於昭和二十年代末期,正是在戰爭中渡過童年、青春時期迎接戰後的一群。昭和三十年(一九五五),當時還是大學生的石原慎太郎(現為東京都首長),便曾以戰後都會年輕人的風俗潮流為主題,寫下一部名為《太陽的季節》的小說,榮獲芥川文學獎,翌年被拍成電影,造成史無前例的瘋狂潮流,也招惹來成人們的注目與警戒。

與當今年輕人的舉動比較之下,「太陽族」其實是相當可愛的,充其量不過是呼朋引伴聚集在湘南海岸喝酒、唱歌、打架,或是三五成群相約到深夜喫茶店閒磕牙、熬夜而已。但是,對當時急於重建新秩序的成人們來講,這種「無軌道集團」卻不是樂見的現象;於是,湘南海岸出現了監視青少年行動的巡視組織,地方政府制定了取締深夜喫茶店的條例,公共媒體組成「媒體懇談會」,呼籲電影公司慎重考慮不要拍攝此類青春電影……。

《太陽的季節》上映後兩個月,由石原慎太郎之弟石原裕次郎主演的《瘋狂的果實》,又創下票房高達一億五千萬日圓的記錄,形成一股排山倒海的「裕次郎旋風」。之後,銀幕中的「裕次郎」,就變成當代年輕人憧憬的形象,也代表當時的「年輕人文化」。

接著是一九五九年出現飆車族始祖「雷神族」,服裝是黑皮革夾克,頸上繫著一條白色領巾,有如二次大戰戰鬥機飛行員打扮,不過都是單獨騎著摩托車自娛,不會做出集體製造噪音的行動。

然而,包括一九六一年出現「六本木族」在內,都只是社會一隅突發性的而已,還無法形成大眾特有且固定的文化。「年輕人文化」真正演變成顯著的社會現象,並成為帶動社會走向的火車頭,則要等戰後嬰兒潮的「團塊世代」跨入青春期之時。

所謂的「團塊世代」,狹義說來,是指一九四七~一九四九年出生的男女,人數大約有八百萬人;廣義說來,則指昭和二十年代(一九四五~一九五五)出生的二千萬人。這個集團,幾乎全體都走過同一條路程,他們出生地各不相關,卻為了升大學或是就職,集體移動到大都會定居下來,婚後再移動至大都會四周的衛星都市。現今日本人口極端集中在大都會四周的現象,其實正是這些「團塊世代」當初全體移動的結果。

「團塊世代」能奠定「年輕人文化」基礎的最大原因是:「大家都是離家在外求生或是求學的同病相憐者」。根據統計,東京學生街代表的高圓寺車站附近,一九七零年的總人口比率中,有半數以上正是「團塊世代」。一個城鎮中,人口半數以上都是同病相憐的年輕人的話,自然會形成一股特有且固定的文化。

「團塊世代文化」總結說來,可以簡化為三個焦點來解讀:「消費文化」、「反抗文化」、「感性的解放文化」。

消費文化:

這個世代,因為離家獨居,所以每個人都生平首次嚐到自己掏腰包、自己選擇服飾或是商品的經驗。當時的尖端潮流是迷你裙、牛仔褲、男生留長髮、閱讀成人視為不良書刊的漫畫……。「團塊世代」藉著自由選購商品表現自我,也藉著消費批判迄今為止視生產為首要的舊世代。雜誌的專輯常見「你是披頭四黨或是滾石黨?」、「你是ivy派還是continental派?」等的標題。「團塊世代」特別喜歡選擇少數派的一方,「少數派=真貨=正確」這個信念,對他們來說,幾乎是一種信仰。這種信仰還包含「大人=主流=多數派=不純粹,年輕人=反主流=少數派=純粹」的吶喊。

反抗文化:

提到「團塊世代」,一般日本人通常會聯想到「校園抗爭」。電視上時時會重播當時的影片內容為:大學生們死守在大學校園內,或是個個戴著白色鋼盔在街頭與機動部隊起衝突的刺激鏡頭。不過嚴格說來,真正參與「全共鬥運動」(一九六八~一九六九年,全國性大學鬥爭學生運動)的人數,只不過是「團塊世代」中能夠升大學(人口比率僅有百分之十幾)的幸運者之中的一小部份而已。大多數人都與「全共鬥運動」無關。

「團塊世代」的反抗文化象徵正是牛仔褲與迷你裙。全體穿著令大人們皺眉的同樣服裝,一方面無言否定大人們的世界,另一方面也是藉著服裝增強年輕人之間的連帶感。其他例如電子吉他、校園民謠等年輕人文化,都還未離譜到大人們無法忍受的程度,直到「流浪族」(以新宿車站前的草坪地為聚集場所,大伙兒無所事事地或坐、或躺在草坪上發呆,什麼事都不做的集團)、先鋒派民謠出現後,大人們才真正體會到新舊世代之間,的確有一條永遠無法跨越的代溝。

感性的解放文化:

當時的流行語是「feeling」,凡事都看對方的「feeling」合不合自己口味,合則聚,不合則分。這種「feeling」主義,對當時的大人們來講,簡直是一種「斷絕宣言」。因為大人們無法理解年輕人口中的「feeling」到底是啥玩意。大人們是「少數服從多數」,年輕人卻是「我想幹啥就幹啥」、「重視自己的感覺」。遺憾的是,迄今為止的日本人,都已經習慣了壓抑「小我」以成全「大我」的社會規則,也因此,舊世代與新世代之間的代溝,就完全喪失了填補的機會。

「團塊世代」之後是昭和三十年代前半期(一九五六~一九六零)出生的「縫隙世代」,又稱「原始新人類」。這個世代從小看著「團塊世代」嘴巴喊著「我想幹啥就幹啥」,其實,在幹什麼事都會召集同類的大集團長大,等到他們處於青春期時,就不免在下意識與「團塊世代」刻意保持著一段距離。「團塊世代」不管在政治觀點或是流行服飾上,旗幟都非常鮮明,凡事黑白分明,敵我之間分得一清二楚;「縫隙世代」卻無法接受這種感覺,凡事都抱著「何必認真」的態度,敵我不分,以便隨時可以轉換立場。

簡單說來,「縫隙世代」是「疏離世代」。高中時代時,利用下課十分鐘躲在教室角落閱讀自己的漫畫;大學時代時,假日各自埋頭在自己的世界中,絕對不會呼朋引伴集體一起做些什麼事。這個世代的人口比率非常少,不喜歡標新立異,擅長尋找一些不屬於大眾化的小道具,例如默默無聞的某歌手的進口唱片、非常難懂的科幻或是推理小說、後街小巷中一家不起眼卻很溫暖的喫茶店……;尋得後,再自己獨享自己所欣賞的世界,將感情隱藏在自己心中。表面上卻又能跟「團塊世代」與後進的「新人類世代」融洽相處,可說是個最不透明的世代。

「新人類世代」則是生於一九六一~一九七零間,將近半數的人是在大都會出生、成長。這個世代的升學率很高,競爭激烈,出社會後又遭逢男女雇用平等法,女性不再是辦公室的花瓶,而是男性的競爭對手,因而造成許多男女想結婚卻苦無對象的悲慘結果。從小就因為競爭激烈,放學後得再上各種補習班,致使他們養成凡事沒有指導手冊便無法下手的習慣。再加上這個世代大多數是在小家庭中成長,缺乏與年齡差距大者的交往經驗,因此相當重視個人生活。

八十年代正是日本泡沫經濟時期,也是消費文化最旺盛的時期。新人類在商品紛雜、五光十色的環境中,只能拚命參照生活指南,慎重研討商品本身的價值,也因此無形中培養出他們對商品的鑑賞力,製造出一批「OTAKU族」(對某商品或是某件事具有深度知識,卻不擅於與他人交際的人)。「新人類世代」可以說是「能歸納分類、劃清世代間界線」的最後一個世代,緊接其後的「團塊新生代」(團塊世代的下一代),因為特有文化還未成形,再者與「新人類世代」之間的世代色彩差異也不怎麼明顯,因此二者間的代溝顯然較小。

不過,這群一九七零年以後出生的「團塊新生代」,也是具有幾點特色,例如:

【游離性高】:「新人類世代」的游離性通常體現在他們的行動原則上,例如以消費為主軸的日常生活感覺上;但是「團塊新生代」的游離性卻是在「個體」本身。他們對自己缺乏自信、非常在意流行走向、容易受別人意見的影響、介意異性的目光,因此他們往往故意漠視他人的看法與眼光,表現出「旁若無人」的態度。他們重視身體的感覺,「愉快」與「不快」的分界線很清楚,這可以從他們喜歡舒坦鬆垮的服裝、饒舌歌(rap music)、牙買加雷鬼音樂(reggae)等幾項共通點看出。

【不擅與人溝通】:交際範圍比「新人類世代」狹窄,對人際關係不感興趣,朋友之間的連帶感非常薄弱。呼叫器是他們的主要社交工具,打電話時也不喜歡有的沒的講個不停。換句話說,他們一般都不擅於與人討論沉重的社會問題,朋友之間也鮮少聊起個人煩惱之類的陰鬱話題,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止於「點到為止」,不做進一步的干涉。

【嗜好卡拉OK】:百分之八十以上的「團塊新生代」,每個月都會定期與朋友到卡拉OK唱歌。這也是「不擅與人溝通」的特徵之一。如果是參加飯局聚會,免不了得跟別人談論各種話題,卡拉OK卻可以迴避這種麻煩,大家聚聚、唱唱歌,唱完就揮揮手說拜拜,既可享受一時的沸騰氣氛,又可排除一切深入對方生活的人際關係。

【肯定神怪世界】:大體說來,「新人類世代」否定「死後的世界」與「占卜算命」這些不切實際的東西,「團塊新生代」卻非常支持這種缺乏理論性的「八卦」。對於超自然能力、幽浮、死後的世界,所有與科學背道而馳的探討科目,都能全盤接受。

【盲從媒體】:這群從小就在大量漫畫、眾多雜誌中成長的世代,很容易盲目跟著媒體東跑西竄。「新人類世代」喜歡探求媒體製造出的流行話題的幕後真相,「團塊新生代」卻有現實與虛構混為一談的傾向,不擅於分析媒體內部的構造,也懶得追究媒體報導背後的另一面深層意義。

總結說來,「團塊世代」是集團份子,「縫隙世代」是疏離份子,「新人類世代」是個體份子,「團塊新生代」是游離份子。對於「團塊世代」曾經經歷過的反抗文化,以及他們那稍嫌誇張的社會批判言論、矯揉造作的態度等特性,在「新人類世代」心中是既輕蔑又憧憬,但是他們將這種具有矛盾特性的排斥感,昇華為「內省」,繼而開創出日本式的「個人主義」;而「團塊新生代」則是沿襲了「新人類世代」的個人主義,進而脫胎換骨成為游離在大氣中的「粒子」。「粒子」與「粒子」之間沒有交集,只有淡泊的泛泛之交。這個變化過程,或許也正代表戰後日本人氣質的變遷史。

至於一九八零年以後出生,也就是當今的日本年輕人,最近總算出現一個名詞:「義工世代」。這是一九九五年阪神大地震之後才浮上檯面、逐漸受矚目的一群。只是,一個文化的形成,從孕育到茁壯成長,通常需要十年左右的時間來觀察與歸納,因此對於所謂「義工世代」的背景與特性,目前仍無法予以闡釋,尚有待長時間的觀察。


李とと 2004-10-30 17:28
你懂的真多!

小嗲 2004-11-12 16:22

日本的礼仪--桌上举止

在街上行走时吃东西是不好的行为。街头食摊出售快餐食品,但买下后吃完再走才是有礼貌的。在大多数的廉价餐馆,你可以自己找座。但是在昂贵的餐厅,你要等别人来为你引座。在餐馆擤鼻子是极端令日本人厌恶的。你可以去洗手间擤。 饭店中的餐厅经常在付帐之前把帐单拿来让你签名,对此你照签就是,即使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你也不可能知道。

  餐具:筷子是用来吃几乎任何一种块状的食物。与粗而圆直的中国筷子相比,日本筷子(o-hashi)更细更尖。日本筷子主要是用圆滑的漆木、象牙或骨头制成。除了在最高级的饭店,你都会得到一双用纸包好并在顶端连住的无色松木筷子。你取下纸,把筷子分开,找个东西把这些粗糙的筷子,以去掉裂刺。不擅长使用筷子的外国人都能得到刀叉。可是,你至少应试着用用筷子,你会赢得你的日本店家的欣赏。用一只手拿着两根筷子,不要用筷子去戳食物。用你的筷子把一口吃下去嫌大的食物分成许多小块。如果你不能用筷子把小块食物送到口中,那你就把大块食物咬碎罢。当你不用筷子时,可把筷子并列地(不是交叉地)放在你的筷碟上或斜倚在你的食盘上。不要把筷子平摊在桌上,也不要把它们插在你的饭碗中,只有给死人做的饭才是这样放的。当你吃完饭后,就把你的筷子横着放在碗或盘上。喝汤是不用汤勺,你只要把碗拿到口边喝就是。公共菜盘(即大家一起吃的菜)在日本饭馆中很少,但在中式的饭馆和私人家庭中却很常见。不要用你的筷子从公共菜盘上取食物,除非你把筷子转过来,用你没有放进口在的另一端才行。有时店家为你提供专门的长筷。进餐者在进餐前经常会拿到一块热的或冷的毛巾(oshibori),吃东西之前你用它擦擦你的手和嘴,但是不要用它擦你的脖子或耳朵后面。如果毛巾是用篮子提着出来颁发的,你用完后就放回到篮子里。餐巾在使用时显得过薄,吸收力不强。当你使用牙莶时,要用空着的手遮住你的嘴。

  与别人共餐:在日本人的家或餐馆里,贵宾席是在神龛(tokonoma)的前面。Tokonoma是用小件艺术品或鲜花装饰起来的一个壁龛。如果你被安排坐在门边,那就意味着你应是第一个离开的人。进餐前或进餐时嚷嚷自己肚子饿了是种粗俗的行为。大口吞咽或吃得很快也是妥的。开始吃饭之前,应有礼貌地说"Itadakimasu"(我准备吃了)。要等到年长者或地位高的人开始吃了后你才能吃。一餐中所有的菜都同时端上来(经常用分格容器放在一个大托盘中),而不是一个一个地上菜。在所有的菜都放上了桌面并且主人要你开始吃之前,你不要动筷。如果你有饮食限制,请提前告诉你的主人。如果你不能他们为你做的或点的菜,那会使他们难堪的。即使你发现某些菜不同寻常或令人心惊,你也要表现出欣赏的样子来(尽管不是真的)。不要惊奇万分地询问某道菜的配料是什么。如果你的主人对你伸出托盘,你就把自己的空饭碗放在上面以让别人盛饭。在盛好饭的碗放回桌上前,你不要取食任何食物。在整个进餐过程中,吃几口菜之后要吃一口饭或喝口汤。不要一下子把一盘菜吃完,而是要在几道菜之间轮着吃。


小嗲 2004-11-12 16:23
禁忌:日本人在日常行为中有很多讲究,说重一点就是有许多禁忌,如高声说话,定睛凝视他人,手插在衣袋里及用手指指人,都会被认为是对人不恭敬。在交换名片时忌讳从裤子后兜掏出或装入,这是对人极不尊敬的举动,忌三人并排合影,那时因为站在中间的人有受制于人之嫌.寄信时忌倒贴邮票,因为它暗示断交.到日本人家做客应预约在先,非请莫进,非请莫坐,忌讳窥视卧室,不得翻弄除书报以为的东西.忌讳在众人面前接吻,拥抱,朋友在一起时不单独一个人吃口香糖之类的东西.

  AA制:AA制日语叫做"割勘".一般情况下朋友们一起上餐馆,酒吧,如果事先没有说好谁请客,就都采用AA制的付钱方式,"割勘"意思是按人头数分摊计算,各自分担自己的费用,AA制源于欧美,它的好处是各付各的,自用自付,心安理得,免得欠下别人请客吃饭的人情债,不但上餐馆是这样,就连乘公共汽车也是如此,各付各的车费,相互之间清清楚楚.

  手势:各个国家由于文化北京和生活习惯不同,手势表达的意思也不同,中国人伸出大拇指表示称赞,有"顶呱呱的意思,而对日本人来说,这个动作表示骂他"你这个老爷子"毫无赞赏之意,在中国伸出小拇指表示"差劲,落后"之意,而在日本则指"女朋友"还有,用拇指和食指做成圆圈表示钱,把它放到嘴边则表示喝酒,食指弯曲是指小偷,朋友分手时握手告别.

  榻榻米:现在比本家庭的房间大多分有"洋室"与"和室","洋室"又称西式房间,与我们现在房间的布置差不多,有椅子,沙发,床等,而"和室"又称日式房间,没有椅子,沙发,床,只是在地板上铺着叫榻榻米的草垫子,其作用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地毯."榻榻米"其实就是一种草垫子,底层用稻草编成,上面再铺上用灯芯草编织的席面.人们平时跪坐在"榻榻米"上,行走时不能穿拖鞋。


小嗲 2004-11-12 16:24
在日本付小费不像在许多别的国家那样普遍。拿不准时,就不付。旅店:旅店经常在你的帐单上加收10-20%的服务费,所以就用不着另外再给小费了,除非你受到了特别的服务。给搬行李工作每件行李200日元左右。如果你在ryokan(旅馆)留宿,按帐单的5%给侍女付小费。


  在日本付小费不像在许多别的国家那样普遍。拿不准时,就不付。旅店:旅店经常在你的帐单上加收10-20%的服务费,所以就用不着另外再给小费了,除非你受到了特别的服务。给搬行李工作每件行李200日元左右。如果你在ryokan(旅馆)留宿,按帐单的5%给侍女付小费。


小嗲 2004-11-12 16:25

日本的礼仪--私人住宅

日本人很少邀请访问者去他们家中,也很少在家中接待客人。如果你确实接到了这样的邀请,应把它视为一种很大的荣幸。旅游服务中心也为旅游者安排家访。要提前几天进行这样的安排。用西方标准来看,大多数日本人的住房和公寓是相当狭小的。如果你是在冬天拜访日本人的家,要穿上毛线衫。大多数日本人家里的温度不够的。当你走访一位日本人的家庭时,照习惯要带上一件礼物,不要带昂贵的礼物,日本会因为要回赠同样的礼物而感到压力。进门时拿出礼物。好的送礼选择是包装好的食品,这可以在百货大楼礼品部的食品柜购买。不要送花(有些花是在求爱时和参加葬礼时使用的),也不要送双数的礼品。如果没有门铃,不要敲门。可打开滑门说"可以进来吗?"在门边,面对着主人脱下你的鞋、帽和围巾,套上主人家中的拖鞋。鞋脱下后,鞋尖对着外门放在一起。如果你进入有榻榻米的房间,拖鞋也要脱掉。在铺有地毯的日本人家里,在地毯上走动是穿鞋还是不穿,可按照其家庭成员的样子去做。日本人并没有引导客人在家中巡视一圈的习惯,因此不要要求四处看看。厨房被视为隐密之地,所以不要伸头去看或表现出兴趣。许多日本人家中装有纸门和纸墙,很容易被弄脏和穿孔。小心避免碰到纸。在没有椅子的人家,人们坐在地板上。男人盘腿而坐,而不是把腿偏向一边。妇女屈腿而坐。当这个姿势使人疲倦时,她们就把腿屈向一边。当你在屋里坐下时,应有礼貌地尽量背背对着门,只有在主人的催促之下,才移到贵宾席(面对着门道)。如果你看见tokonoma-一种用来放小件艺术品和装饰品的壁龛,不要坐在它的面前,除非是主人再三坚持。这个位置是为尊贵的客人保留的。不要移动壁龛上的任何东西,一会儿也不行。如果你坐在铺有榻榻米的地板上,不论何时把你介绍给什么人,要把座垫移到一边,直接跪在席子上。如果你见到了自己所喜爱的小摆设,不要当着主人的面大加赞誉,否则主人会因此而不得不把它送给你作礼物。饭后送上绿茶表示是离开的时候了。不论在什么情况下,也不要超过晚上10:00(日本人不习惯呆得很晚)。拜访过了几天之后,要写信或打电话向你的主人表示感谢。如果你是主人家的客人,不要竭力去帮着准备饭菜或打扫卫生。如果日本主人家里有一个装饰性的花园,你不要走到标明的路或石头小径之外,也不要利用花园玩乐或晒日光浴。如果你在主人家过夜,主人就会在地板上摊开褥垫(futon)、铺上床单、放上一个硬枕头供你休息。日本人的住房相当小,futon可以节省空间,使主人利用房间晚上睡觉,白天则派其他用场。如果你和一个日本家庭住在一起,应记住全天都可以洗热水浴(furo)。家庭成员轮流在同一盆热水浸泡。家庭成员可能每晚都在规定的时间里洗澡。应询问一下你应在什么时候洗澡,以免打乱他们的安排。作为客人,你可能被邀请第一个洗澡。为自己考虑你还是要求靠后一点,因为开始的水热得不舒服。洗完后不要加冷水或把水放掉。要保持水的温度以让下一个人使用,取下盖在浴盆上的铺板。你洗澡时,必须在浴盆外面打肥皂、擦洗和漂洗,然后再到浴盆里泡几分钟。地板的排水性能很好,因此不要怕把水溅到周围。家里的厕所很少锁上。把你的拖鞋留在门外以让人知道里面有人了。 私人礼物
西方式的礼物在日本尤其普遍,包括美洲土著艺术品、当地的食品、西方的腰带扣饰、带有外国大学标记的T恤衫(送给青少年的)。日本人会因回送同等的礼物而为难,因此不要送昂贵的礼物。不要按双数送礼,尤其是以4为单位(日语中4字的发音与死字相同)。送花不是好的选择,因为送花多是在求爱和葬礼时。衬衫和领带也同样不合适。在日本,包捆礼品是门精确的艺术,因此礼品的包装按当地的方法。你必须让售货员使用正确的包装纸,并告诉他们是在什么场合下使用。呈送和接受礼物要用双手,并微微一躬身。礼物不当着送礼者的面打开(这种拖延表示这是一种关心,而不管礼物的数量。同时,如果这礼物不入接受者的眼,还能为送礼者保留脸面)。 有人向你送礼时,接受下来之前应有礼貌一、二次。下一次你遇见送礼者时,一定要说起那礼貌。


小嗲 2004-11-12 16:25

日本的礼仪--体态语言

日本人更喜欢人与人之间保持一定距离而不是象北美人那样。这一距离是你和别人在西方的距离的两倍。不要碰、拍甚至挽住任何一位日本人,不要当众亲吻什么人或任何别的表示亲密的行为(但是,看到同性的日本人手拉着手散步也不是什么不寻常的事)。日本人不仅在高兴时微笑或大笑,他们在道歉、难堪、忧伤或愤怒时也同样如此。笑容经常掩饰了紧张的情绪,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就不需要认真对待了。当众打呵欠是不礼貌的。如果你忍不住,可用一只手遮住你的口(打呵欠常使日本妇女不适当地露出了她们的牙齿,因此许多年长的日本妇女发笑时也用手遮住她们的嘴)。在脸前来回摇手是种否定的回答("我不懂","我不知道"或者就是"不")。当你接受到某种赞美时,请有礼貌地用这种姿势回答。当一位男士从某人面前走过或从两人中间走过时,他的腰部应微曲、右手握紧放在面孔前面,好象是挡往空气一样(这姿势上去就象用拇指压住鼻子一样)。当你在椅子里坐下时,要双脚放在地板上直坐着。你也可以在踝关节部两腿交叉或是一个膝盖放在另一个膝盖之上。当妇女在地板坐下时,她们应该双腿弯到身下坐着,而不能两腿交叉。要引起服务人员的注意力,吸引他们的目光,可以迅速地轻轻地点头,满脸期待地望着他们。如果他们没有看见你,你就可能需要做一个正式的鞠躬了。召唤某人可以向前伸出你的右臂,垂下你的腕关节,掌心向下,摆动你的手指。千万不能对老年人或地位高的人使用这种姿势,也决不能你的食指去召唤什么人。四指伸出,拇指握住地指着什么人是一种侮辱性的姿势,常用来表示eta-日本的贱民。当日本熟人对你伸出弯曲的小指时,他们是想让你和他们一起去划尖尾船,这是一种承诺性的姿势。日本人数数只用一只手的手指,他们从拇指开始,一个接一个地把手指弯向掌心,然后再从小指开始一个个地张开。


小嗲 2004-11-12 16:26

日本的礼仪--一般的举动

准时是应该的。所有的社交性的和公务性的活动都要准时到达。日本人注重含蓄的情感,因此切忌大声说话或感情外露。过多的赞美会使日本人不自在,他们不喜欢鹤立鸡群。不要评论别人的外表。如果有人赞美你,请有礼貌地加以否认(千万不能说"谢谢")。当你在街上和楼梯上行走时,请靠左边走。然而,在地铁车站的楼梯和走廊,却标明请你靠右走。在日本的花园中,一块用草绳交叉绑着的圆石意为后面的地区禁止入内。当你进入旅店或别的建筑物时,要把的湿雨伞放在伞架上(有的伞架要收保管费)。如果你被邀参加日本人的婚礼,要有为新婚夫妇的结合提出忠告而作即席讲话的准备。只能讲一些积极有益的话,避免提到破裂、离婚或再婚。在仪式的高潮或结尾,日本人常高举双臂过头并高呼"Banzai!"(字面上的意思是1万年,即万岁)3次。这和西方人的"三欢呼"差不多。请跟着日本人做。在错误的时间高喊是令人极其难堪的。在街上吃喝是不文明的。在别人面前应压低你的鼻子。老年日本人很少送人周年纪念卡或生日卡(虽然这类卡片在青年人中日益普遍)。他们只在夏至和新年期间赠送季节卡。为找到合适的卡片,可去找文具商或一位日本朋友请教。


小嗲 2004-11-12 16:27

日本文化(东京神社)

日本的两大主要宗教是神道教和佛教。神道教的礼拜之地是圣地;佛教的礼拜之处是寺庙。在你进入寺庙或圣地的任何房屋之前,都要脱去鞋、帽和头巾。有些寺庙提供塑料袋以便你带着鞋进去。把雨伞放在伞架上(有的收保管费)。寺庙欢迎来访者,但多数寺庙收门票。在佛教仪式中,来访者被要求应专心致志地坐在榻榻米垫子上。神道教圣地也欢迎来访者。进门时多不收门票。圣地与寺庙的区分可通过圣地门口高高的torii来表明。Torii是支撑着一、二根交叉大梁的大柱子。不要饮用Torii旁边容器中的水。这水是来访者进圣地前用来洗手和漱口的。不要走圣地的主建筑(honden,即本殿)。如果你在圣地参加神道教的仪式,你或是坐在来访者使用的长凳上,或者是站着。仪式结束后要在出口处旁边的水箱中放进捐赠物。


小嗲 2004-11-12 16:27

日本文化(衣着)

衣着

日本衣着整洁,即使是在非正式场合也是如此。如果你要舒适自在的话,请不要穿得太随便。成年人,尤其是商人,很少穿鲜艳的色彩或奇异的服式。只能在人多的地方穿工装裤(专门制作的除外)、西装短裤或T恤衫。冬天,日本人的家中和小旅店里又冷又透风。室内的衣着应穿上长内衣、厚袜子和毛线衫。如果你穿着大衣,在你进屋开始业务会谈之前应脱下大衣搭在手臂上。只有等到离开房间之后才能穿上。

  男性的穿着:业务会面应穿一套深色西装和系领带。在较高级的俱乐部和饭馆里面(特别在晚上),可穿茄克系领带。穿夜小礼服的人很少。出席婚礼时,可穿一套深色的正规西装,系一个黑色的蝴蝶结领结,或者是系一条白色或银白色的领带。参加葬礼,可穿一套黑西装系黑领带。

  女性的衣着:办公事可穿一套深色外衣或深色西装。如果是去上层俱乐部或饭店赴晚上的约会,可穿半正式礼服(传统的日本正式晚宴要求坐在地板上,因此不要穿紧身的裙上)。出席婚礼时,可穿除白色之外的任何颜色的衣服。白色是新娘专用的。参加葬礼则穿黑色的衣裤,不戴宝石(可戴珍珠)。

  民族服装:日本妇女常在特殊的日子或节日期间穿传统的和服。色彩艳丽的和服只能是年轻女孩子的穿着。如果你住在一家日本小旅店,你可能会得到一件棉制和服(yukata)在沐浴时或在小旅店周围散步时穿用。


小嗲 2004-11-12 16:28

看看日本的富士山的「斗笠云」



中京客 2004-12-02 15:36
好文,期待更多!!

摩卡 2004-12-17 14:48

おもしろいですね。


lovelhf 2004-12-29 12:40
好东西多啊。还有吗。希望版主找更多的来和大家分享啊。

小嗲 2004-12-29 15:55
新的一年,大家工作繁忙,但是一有空希望都到这里来关照啊,谢谢![em07]

lovelhf 2004-12-30 11:13
呵。。支持啊。新的一年也祝naomishuting朋友好运啊。

2005-03-05 10:20

日本的生活礼仪也太繁琐了,看着都晕头


jacklin2006 2005-03-06 13:55
谢谢哦,呵榀

羽柴秀辉 2005-06-06 18:08
MM是强人!认识一下。

小嗲 2005-06-08 14:43
以下是引用羽柴秀辉在2005-6-6 18:08:00的发言:
MM是强人!认识一下。


不知楼上的何出此言呢???[em09]

feiliao1986 2005-06-29 22:19
看了之后我懂了很多喔~!

武蔵 2005-08-26 04:18

妹妹,您不要网上拆了些冬冬就往这儿发好吗?先考察了再说好吗?


[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-8-26 4:19:02编辑过]

可累累 2005-09-14 20:59
好详细啊 还有吗

cecedison 2005-10-04 22:24

我懂了很多!~


hanhan54 2006-01-15 20:49
本人将去日本短期工作。请问,平时在公司,女的穿套装,还是休闲装?需要穿裙子吗?颜色有要求吗?

budebuai 2006-02-08 19:00
看完了,谢谢楼主。

blueskyleo 2006-03-09 12:52
嗯!好东东!

lasetubin 2006-04-29 17:24
いいものです!

vain179520 2006-06-19 18:03
强人阿!![em01]

一只漂流瓶 2006-07-13 09:36

呵呵

全部收下

谢谢楼主


patrickjava 2006-08-08 15:46

不错,受益匪浅。

还有,斟酒的时候不要满杯。

上滚梯的时候在左边站着,留出右面的小道是为了给着急的人走的。


patrickjava 2006-08-08 15:52

光膀子在楼道里面走回被人投诉,警察会来抓你,呵呵

日本老太太喜欢偷窥,小心点。

还有,日本女孩很夸张,比如表示惊奇的时候,不许笑话人家,呵呵


只想做个好人 2006-11-27 12:09

有没有中日文化比较的论文呀??

求助呀!谢谢了!


sharwinken 2007-03-24 22:22

请楼主注意:网站上明明写明了“版權所有,請勿抄襲或任意轉載”的字样,要转载的话请楼主注明出处,谢谢!


zhang777 2007-04-16 22:45
わかった[em08][em08][em08]

linyi_a 2007-06-16 11:13

挺有意思

[em02]

yuelaiyuehao 2008-01-27 09:11
为什么回了帖子还是不能发帖???这么个网站!!呕吐!

sugarwanwan 2008-09-30 04:05
好,实在是好!看完你的帖子,对日本了解了不少。希望楼主能一鼓作气,再发好贴!

bb1000 2008-10-17 11:05
继续努力,继续期待!

85342770 2008-11-09 19:48
学习中还不错,。

yangfengfeifei 2008-12-15 14:52
不错,有的以前还没有听说过呢


查看完整版本: [-- 日本文化 --] [-- top --]

 



Powered by phpwind v8.7 Code ©2003-2011 phpwind
Time 0.109980 second(s),query:3 Gzip enabled